西关之夜。(何立国摄) 新西关嗨起来。(吕磊摄) 原标题:老旧城区变身风情街——房县西关印象留住千年文脉 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,一派明清风格;白天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;夜晚,灯光绚丽,多姿多彩。穿行于古街,仿佛走入时光隧道…… 这是房县历经3年建设,打造的一个集文化、旅游、休闲、购物、娱乐为一体的微度假目的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,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艺术化的名字——西关印象。9月27日,正式开街运营。 西关老街全长1.5公里,原有居民余户2.9万余人,其中棚户区居民余户,是房县最大的棚户区、基础设施最差的老旧小区和危旧房集中区。污水横流,垃圾遍地,火灾隐患重重……“搬离棚户区、住上安全房成为当地群众热切的期盼,也是历届县委、县政府想干却一直没有条件干的大事。”副县长、西关片区改造指挥部指挥长刘庆海说。 红叶映照马头墙。(方戎摄) 西关老街改造,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决策过程。走房地产开发之路,政府可得土地出让金4亿多元,还可收房地产建安税、所得税、交易印花税。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,如果考虑眼前利益,这些收入可解本届政府的燃眉之急。但是,如果建成高楼,这条始建于唐代、兴盛于明清的老街就永远的消失了,同时也丧失了老街延绵了多年的人间烟火气。如果复建老街,4亿多元的土地出让金,建安税、所得税、印花税都没有了,政府还得投入4亿多元。 县委、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从可持续发展、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出发,广泛征求西关街居民意见,经过反复论证比选,顶着压力、克服阻力,否决了房地产开发规划,选择了把老旧城区变身风情街的方案。年申报PPP项目,当年8月正式启动西关老街改造开发工作。 9月27日开街盛况。(熊旭东摄) 县里将西关街改造列入全县重点工程,主要负责人挂帅,县委书记蔡贤忠、县长纪道清多次深入现场办公,专题研究项目推进工作。县里成立改造项目指挥部,分管负责人坐镇指挥,倒排工期,挂图作战。 坚持规划先行,高起点设计,竭尽全力保留原始风貌,让城市留住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融入文化、历史、商业、旅游等诸多元素,打造业态丰富多彩、旅游体验深刻、商业生机勃勃的全国棚改创新示范区。聘请5家专业设计团队,分别对基础设施、房屋主体、景观水系、亮化工程、内部装饰等进行设计,加强方案沟通,确保协调一致,一次落地。 唱诗经。(魏世银摄) 创新机制建设。采取政府引领、居民自建、市场主体参与,创新投融资机制,整合各方资金。一是用好国家政策资金,争取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资金5亿元,运用EPC总承包模式,对道路、停车场、供排水管道、强弱电管网、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施工建设。二是撬动社会资金,招引房县西关老街文旅有限公司,投资5亿元修复和建设传统院落、文化景观、商业店铺等,项目产权由政府所有,投资方享有13年运营权,实行投资、建设、运营一体化,建成单体建筑50座。招引北京宋庄艺术家项目,签约知名艺术家15户,投资1.5亿元建设精品书店、艺术画廊等文化项目。三是鼓励群众参与,片区居民按照统一样式统一风格改造自建的,政府给予适当补贴。 改造建设复原驿站古建筑,修缮老旧四合院,还原历史街巷生活场景,保留了“诗经文化”“忠孝文化”“黄酒文化”等房县传统文化特色。突出“商业即景点、景点即商业”理念,把每家商店都打造成一个景观点,目前,已签约入驻“老舍茶馆”“怡程酒店”“隐沫客栈”等商户主体家。改造一条老街,培育出了一批市场主体。 来一碗。(高菊香摄) 西关老街改造实现了多方共赢。余户棚户区居民圆了安居梦,搬入了新居;片区余户群众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,房产大幅升值。PPP模式引入的市场主体投资5亿多元参与建设,享有13年的运营权,目前赢利可望达到赢亏线以上50%。政府盘活了资产,建设前期收储的闲置厂房、老办公用房,储地价值已近5亿元;政府除了基础设施,房屋商铺建设没花一分钱。13年运营期结束后,资产交还政府,预估值20亿元以上。项目计划招引家商户入驻,可提供就业岗位余个,目前已吸纳多人就业。县内企业和各乡镇入驻开设黄酒、香菇、木耳、茶叶、中药材等农特产品展馆42家,有效解决了农特产品“难卖”问题。项目修缮重建了一批承载厚重文化印记的历史遗迹,将呈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、特色商品琳琅满目、诗风唐韵古色古香、商贾游客络绎不绝的景象,打响了“千里房县·诗酒远方”旅游品牌,助推了房县全域旅游。 福寿吉祥。(欧启义摄)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4188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