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治疗癜风 http://m.39.net/pf/a_4699270.html 王聪儿跳崖处——郧西上津槐树沟茅山。 金房(安康—房县)道所经之地,重峦叠嶂,地广人稀,林木幽深,资源丰富。历史上,许多农民起义军利用这里的地形屏障展开了斗争。时至今日,张献忠、王聪儿、刘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故事,仍在这一带广为流传。 张献忠:曾经金房道入川大败名将左良玉 上世纪80年代,房县门古寺镇狮子岩村,一个农民在山上干活,意外挖出一方装在密封陶罐中、锈迹斑斑的明末正三品官印。后经历史文物专家鉴定,该印为明朝关防大印,主人应为明末名将左良玉。 这方大印的出土纯属偶然,见证了多年前发生在金房古道上的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。在《明史》和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,都有明末将领左良玉兵败房县罗睺山,丢失兵符的记载。如《明史·左良玉列传》中写道: “七月,献忠叛去,良玉与罗岱追之,使岱为前锋,己随其后。逾房县八十里,至罗睺山,军乏食。伏起,岱马挂于藤,抽刀断之,蹶而复进,弃马登山,贼围急,矢尽被获。良玉大败奔还,军符印信尽失,弃军资千万余,士卒死者万人。事闻,以轻进贬三秩。” 明末,农民起义接连不断,明朝统治朝不保夕。崇祯三年(),张献忠自号“八大王”,在家乡陕西定边组织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。为人多智谋、果敢勇猛的他,很快就显示指挥才能,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,几年后部队发展到十万人。 崇祯十年()四月,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军击败,遂带部队退居襄阳谷城。为了保存实力,已经受伤的他,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“招抚”。 两年后,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。熊文灿得知农民军再起的消息,立即调左良玉、罗岱领兵追剿。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睺山,张网布阵,并派出一支队伍佯攻败退,引诱官军入山,伏兵围攻,官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,罗岱被活捉,左良玉丢盔弃甲,伏鞍而逃,连军符、印信也丢失了。 《宜昌府志》:“(崇祯)十二年(),张献忠、罗汝才已叛,谋入秦。秦兵扼之兴安,乃犯兴山及蜀之太平,遂窥大宁……”崇祯十二年,张献忠入川。有学者判断,张献忠这次为避官军锋芒的西行路线,就是走金房道——从房县过竹山、竹溪,经陕南直达太平县玛瑙山。 刘通:房县率众起义,给秦巴地区带来深远影响 明朝成化元年(),震惊朝野的荆襄农民起义首领刘通,看中金房道进退有度的交通优势,在房县大木厂率众起义。 据《明史·白圭传》载:“千斤,名通,河南西华人。县门石狻猊重千斤,通双手举之,因以为号。”这位名“通”的“千斤”,就是刘通。正统十年(),刘通在邓州犯事后,流亡到襄阳南漳。其间,他与外号“石和尚”的石龙和王靖结为至交,互相多有照应。 天顺元年(),湖广大旱、颗粒无收,刘通辗转流亡到房县北乡大木厂。大木厂群山环峙,林木茂盛,南与金房道相接,紧靠堵河汉水,交通便利,往来自由。明朝成化元年,刘通在房县大木厂梅溪寺率众起义。 农民军义旗举处,百姓纷纷响应。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荆襄流民,东起蕲黄汉沔,西到秦巴汉中,纷纷来到大木厂投奔义军。刘通迅速把义军势力范围向房县、南漳、保康、郧县、竹山等山区发展推进,势如破竹。不到半年工夫,起义军已发展到十万人之众,声势浩大。 起义当年,刘通会同苗龙、苗虎、王靖一举攻下房县城,返回梅溪寺。休整数日后,起义军众将领商议兵分四路,秘密行动。刘通命王靖为主将,领兵往两竹方向,占安康,进击汉中;苗龙、苗虎留守房陵,加固山寨,牵制官兵。有学者考证,这两支部队的行军,走金房道是最合理的路线。 刘通麾下的各路兵马,依仗金房道,在今之湖北、陕西、河南、四川四省边陲声东击西,游击作战,时而集中,时而分散,闹得各地官府惶惶不可终日。同时,义军攻城池后开仓济贫,得到百姓拥护,贫民子弟纷纷要求参加,很快壮大了起义队伍。 起义的第二年,刘通在襄阳南漳的一次战斗中遭俘被杀。之后,这次由他领导的流民起义失败后,明王朝对流民作出了让步,收回封山成令,许多流民在山区附籍为民,开荒种田,对包括十堰在内的秦巴地区人文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郧阳府的设立,可以说是专为安置荆襄流民而为,也可以说是荆襄流民为争取生存权而进行长期生死斗争的结果。 王聪儿:转战金房古道,留下许多故事 清嘉庆元年(),在湖北、四川、陕西边境大巴山脉周围地,爆发了以白莲教徒为主体的农民抗清起义。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。王聪儿、姚之富率领的襄阳义军是这次起义的中坚力量。 当年3月,王聪儿率领的义军攻打襄阳,虽然失败,但带来很大的社会影响。之后,襄阳义军迅速扩大到几万人,势如破竹,遍及长江、汉水流域。第二年,王聪儿、姚之富连克襄阳、枣阳、随州、安陆、云梦、谷城、保康,经金房道重兵围困房县。 房县乡勇数万入城会剿,王聪儿慌忙退兵,准备经竹山、竹溪进入陕南。这时,兴安(广西)总兵文图、西安将军恒瑞率大军事先埋伏在房县西北的羊子山。王聪儿大军从此过时,山上滚木、乱箭忽来,马匹受惊,王聪儿下马将马拉进一个山洞中躲避,之后逃至竹山。后来这个洞就被当地人称之为马惊洞。 两年后,兵不满百、战将俱无的王聪儿逃到郧西三岔河,陷进敌人的包围圈。在一个名为茅山的地方,官军密密麻麻地拥上来。起义军经过顽强抵抗,终于失败。王聪儿眼看突围不成,她和部下不愿当俘虏,便退到山顶,一起纵身从陡峭的悬崖上跳下。 在郧西境内,至今还流传着王聪儿的故事。历时9年的白莲教起义,最终被清军镇压,但清廷为此也付出巨大的代价。经此一乱后,清朝便进入没落时代。 (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韩玉砚编辑:艾蒿)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zl/pgzl/4069.html |